襄陽有什么好吃的美食?巴蜀荊楚地區的人們生性嗜辣,幾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與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講究的是鮮辣,烹制手法以蒸、煨、炸為主,尤喜菜上淋油。
襄陽位于湖北西北部,靠近中原、川渝地區,飲食風格受中原、川渝地區的影響,屬于鄂北風味。巴蜀荊楚地區的人們生性嗜辣,幾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與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講究的是鮮辣,烹制手法以蒸、煨、炸為主,尤喜菜上淋油。
襄陽的小吃品種也很多,大都當作早點或夜宵,小吃正因為本身不是正餐大菜,才更具有獨特的吸引力,這些形形色色的帶有地方風情的小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與食客。
襄陽特色菜肴
三鑲盤
是襄陽地區的傳統風味名菜,它是集中“炸紫芥(炸豬肝)”“炸排骨”,“炸腦泡”三菜之所長于一饌。三菜各呈一色,各獻一味,一菜三吃,故名“三鑲盤”。
清蒸槎頭鳊
襄陽的鳊魚早在南北朝時就著盛名。相傳當時襄陽刺史張敬兒為取寵齊高帝,特別制造了“陸艫船”,載運一千六百尾鳊魚往京都建業上貢。為此,齊高帝以鳊魚的地方名“槎頭鳊”賜封張敬兒為“槎頭刺史”。食用槎頭鳊魚,以清蒸最佳。
糖醋白菜
糖醋白菜是襄陽市飲食業創新菜品之一,已編入《中國菜譜》。糖醋白菜取材襄陽卷心大白菜(又名“襄陽白”)。此菜十分爽口,甜酸適度,兒童特別愛吃,也適合上海人口胃。
醬豬大骨
又名手抓筒子骨,主料為豬腿筋骨。這道菜的特點是:清香宜人,汁濃味醇,實屬滋補佳品。吃的時候需備好一次性塑料手套和塑料吸管,用戴手套的手取筒子骨,吸管插入骨筒內吸凈骨汁,然后再食肉。
回鍋肉
回鍋肉是襄陽的代表菜肴之一,也是襄樊人喜愛吃的一種具有家常風味的葷菜。回鍋肉選料大多選用帶皮豬肉的精華腿股部分,這種肉有肥有瘦,用紅鍋爆炒之后,薄薄的肉片卷起小窩。也可用較肥的五花肉煮后爆炒,煮肉的湯還可加點時鮮蔬菜,這樣就湯菜俱全了。
襄陽面食
包面
包面在襄陽又叫餃子或餛飩。襄陽人逢年過節或改善伙食,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家庭,總要吃一頓傳統的小吃——包面。襄樊的包面歷史悠久,相傳明、清之間即已盛行,不僅省內聞名,也吸引了不少全國過往旅客。
襄陽酸辣面
襄陽人俗稱火巷口酸辣面,該面聞起來酸中帶肉香,入口酸、辣,但與普通的四川、云南等的辣味又有所不同。雖然主味以酸為主,但食用后,又不會出現普通的酸性食物的消化快、饑餓早、胃酸過多等現象,酸性食物又有軟化血管、降低血壓等功效,該面實為襄陽早餐之一絕!
炸醬面
炸醬面、豆腐面都是襄樊較普遍的風味小吃,是典型的早餐。其做法與牛油面一樣,只是其佐料與牛油面佐料有異。炸醬面以炸醬為主料,豆腐面以豆腐、海帶為主料,面主要是以堿面為主。
酸漿面
為襄陽市棗陽的獨特面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經幾代人的不斷改良、更新,所做出的酸漿面不但色香味俱全,且有開胃、預防傷風感冒等功效。時至今日,在琚灣條條街道,酸漿面的香味充斥著人們的口鼻,許多襄樊市區居民經常駕車前往棗陽品嘗美味的酸漿面。
襄陽風味小吃
襄陽王府小點
明代襄憲王朱瞻的襄陽王府天天必備的小吃點心,且花樣眾多,后由于賓客在外廣為傳播而流向民間,成為歷史悠久的襄陽名點。王府小點以優質雜糧和天然綠色植物為原料烘焙而成,低糖低脂,香氣濃郁,酥脆無渣,風味獨特,長期食用不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夜壺油茶
襄陽的“夜壺油茶”是一種適宜于冬季夜晚的小吃。油茶制作方法簡單,但調味講究。先把面粉溫火炒香,略呈黃色,后將羊油或牛油、胡椒、豆豉、蔥、姜、鹽等放入適量,加水煮成糊狀即可。吃時,放碎蒜苗、炒花生米(壓成小粒),香味四溢。睡前來一碗,可暖胃、潤肺、生熱。舊時冬季,叫賣者身背好幾十斤重的大銅壺,走街串巷叫賣,所以人們戲稱它為“夜壺油茶”。
米窩
以大米、黃豆漿,入專用勺,下油鍋炸制而成。色金黃,圓窩狀,中間薄焦酥,邊圈厚柔軟,含有蔥、姜、芝麻香味。
油饃筋
面粉加適量鹽、明礬和水調和,用手按成片后切成條形,置沸油中炸黃即可,味外焦內軟。有點像油條,但比油條勁道多了,口感非常棒。
玉帶糕
系谷城縣地方傳統名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該品選用精糯米粉、高級白糖、上等麻油等為主要原料,佐以青絲、紅絲、核桃仁、金桂等,采用特殊手工藝精心制作而成。具有健脾開胃、潤肺生津等功能,食、藥兩宜,清香爽口,甜而不膩。因糕體形似皇袍玉帶,故名"玉帶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