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有什么特產,山西忻州有什么特產,下面了解下忻州特產。
忻州特產有:
1、臺黨參
黨參,以原產于山西上黨盆地而名。忻州地區,以五臺縣出產為多,故稱為“臺常參”。《藥材學》稱,臺黨參“野生者品質特優,為黨參中之珍品”。五臺縣山多坡廣、氣候清涼,黑紅色的砂坡地多,土壤中含有腐植質,因此,種植黨參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野生的黨參采集量較少,不能滿足醫藥需要,當地早已引為家種。黨參的功能為補中益氣,生津止渴,與人參相近而偏補中氣,有治脾虛、肺虛、驅寒扶熱之功效。用于治療衰弱、貧血等癥,并可鎮咳祛淡、健胃、利尿。
2、同川梨
同川梨產于同川(原平市上莊、東社、南白鄉),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有一株老梨樹為唐代所栽,至今還年產梨200多斤。這里每年農歷四月初六都要舉辦“梨花會”,這個傳統始于北魏。古人曾贊美同川梨“十里香風吹不斷,萬株晴雪綻梨花”,并譽為“金瓜”,列人貢品。同川梨色澤鮮黃,皮薄質細,核小汁多,香味醇厚,果實扁圓,平均重3兩左右,外形美觀,果面黃綠,向陽面有時帶有紅暈,貯后變黃,由于果面有層極厚的蠟質,好像一層油,故又被稱之為油梨。同川梨果肉呈白色,味甜而微酸。
3、臺蘑
臺蘑,即生長在五臺山五座臺頂的蘑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與張家口產的“口蘑”齊名。臺蘑有香草和銀盤兩個品種。香草味道清香,銀盤以菌蓋大而白如銀盤得名。臺蘑蓋厚、桿粗、桿底錘圓,有油性,曬干后不會發硬。臺蘑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著名中成藥“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臺蘑。
4、五臺山硯
簡稱“臺硯”,因取石料于文山,亦名文山石硯。
五臺山硯石料分黑、綠、紅、紫四種。黑如漆、綠如葉、紅如丹、紫如肝,顏色純凈美觀。石硯生產始于明代,有段硯、鳳硯、崞硯之別。臺硯石紋猶如五臺山傲霜的松枝柏葉,遒勁疏朗,剛中有柔;質地細膩不滑,叩之無聲,性涼如冰;用之發墨快,水墨交融,濃淡相宜,汁不易于,揮毫益墨,得心應手,向為文人學士書家所傾愛
5、金佛
五臺山制作的鍍金佛,形象雅致,工藝精湛,開光后的金佛,是佛教依靠青睞的法物。
6、六道木拐杖、佛珠
六道木為野生灌木,因主干上有六條紋路而得名,制成拐杖堅實美觀,是五臺山的名產。六道木制成的佛珠是五臺山一大特產,質地堅硬,色澤油亮,花紋細美,是游客首選的紀念品,更是僧人和佛教依靠的珍藏法物。
7、代縣木器
代縣木器歷史上就享有盛名,近年來又有新的發展。產品豐富種類繁多,款式新穎,工藝精湛。產品以箱、柜、桌、椅為主,曾多次參加“廣交會”展出,為全省木器行業之冠。“推光漆”器外銷日本、法國、美國及香港等地,深受外商青睞。
8、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尤以保德縣天橋峽及河曲縣唐家會一帶所產最負盛名,特點是嘴大、鱗少、脊梁上有一道紅線,肉肥味美。捕魚盛期在清明時節,謂之“開河魚”。
9、保德油棗
保德油棗產于黃河沿岸的丘陵溝壑山谷中。這里日照時間長,雨最小,氣溫高,氣候干燥,有利于油棗生長。據考證,保德縣栽植棗樹已1100多年的歷史。相會清朝康熙出巡路經保德,在馮家川嘗過紅棗,夸贊棗兒油性大,后人稱為“油棗”。油棗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味甜、色澤深紅油光閃亮。含糖多,果實制干后富有彈性,搬開可拉三至四厘米長的細絲。
10、原平梨
原平市同川溝的梨,色黃、汁多,肉嫩、皮薄、糖份大、味道香,早已譽為“金瓜”,列為貢品,有詩云:“十里香風吹不斷,萬株晴雪綻梨花。”
11、代縣辣椒
代縣辣椒,色澤鮮美,味辣而馨香。與河北望都、陜西耀縣、河南水城為中國四大辣椒產地。
12、糯玉米
忻州市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等地歷來盛產玉米,近年來引進糯玉米新品種,大量種植,工廠化加工,真空包裝,即開即食,頗受旅游都歡迎,已成為忻州名產。
13、忻州瓦酥
傳統地方風味食品,以其形似瓦片得名,制作始于明末清初,清朝為皇室貢品。選用精粉、、純蛋黃、上等食油、細砂糖為料,約長10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內外皆金黃色,上印“忻州瓦酥”字樣,口感酥脆,味甜香郁,堪稱爐烤面食之一絕。
14、高梁面魚魚
用當地優質高粱經淘煮漂晾,精磨成細面,用開水和好,手工搓成兩頭尖中間圓細長條狀,蒸熟后蘸調和食用,形似小魚而得名,是近年來一些賓館、飯店招待賓客的風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