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泰安地區傳統的民間藝術,多在春節或其他喜慶之日,用來裝飾窗戶、墻壁、天棚、燈籠、面缸、紙斗等。過去剪紙作者除一少部分是民間藝人外,大多為農村婦女,題材多為吉祥之物,或神祗偶像,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剪紙藝術突破實物裝飾的范疇,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剪紙藝術工作者常以泰山雄奇瑰麗的風景為題材,或創作單幅作品,或創作文學作品的插圖、連環畫、書畫裝幀,或制作幻燈、舞臺美術等,創作出大批獨具泰山風格的剪紙藝術品。
泰安剪紙藝術以中國剪紙研究會理事、山東省剪紙學會副會長柯大先為代表。他先后發表近千幅作品,其作品熱情謳了新時代、新風貌、新人物、新生活。1981年,他創作的《民藝之花》、《碧霞祠》兩幅作品參加了在東京舉辦的日本第四屆剪紙展覽。《民藝之花》取材于泰山民間歌舞事的跑驢、舞獅、旱船和撲蝶,大膽采用夸張和變形,輕盈、歡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碧霞祠》取材于泰山風光,采用散點1,突破時空和景點限制,構圖嚴謹,輪廓清晰,線條洗煉,明快優美,富有理想的意趣與自然和諧的韻味。
柯大先的作品,大都收錄到各種全國剪紙作品集中。其中《飛渡云海》被中日藝術研究會收藏,《龍潭飛瀑》、《泰山南天門》、《泰山新路》3件作品被日本剪紙協會收藏,《岱廟晨曲》獲1989年全國剪紙大獎賽優秀獎。
中國剪紙家協會會員張登山以剪紙藝術表現泰山雄偉壯美的景觀,采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在畫面布局上大膽夸張,在景物刻畫上精雕細琢,以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流暢醒目的線條,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岱廟、黑龍潭、孔子登臨處、中天門、對松山、天街、云海、日出等著名景觀。其中《東岳神府——天貺殿》榮獲中國剪紙家協會在天津舉辦的“中華當代藝術家作品大賽”精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