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糕:豆沙糕創制于清末,由豌豆、梔子、柿餅制成。相傳當年太平天國義軍攻克河南濟源后,招募當地青壯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晉城、長治等地,繼續向晉南挺進。部隊駐扎曲沃時,一些濟源籍傷殘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榮,便不思故鄉,留居曲沃,為謀生而經營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國年間,豆沙糕攤比比皆是,成為獨具風味的地方小吃。他們還編了口頭禪:“來到曲沃縣,住在大東關,抄弄一副擔,賺點豆沙錢。”經營豆沙糕既不占地盤,又不需開門鋪,原料易取,薄利多銷。
稷山麻花: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后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解州羊肉泡饃:解州關帝廟聞名全國,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饃、黍面油糕、炒面油茶、豬油蔥花扯面也名揚四方。而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饃最為著名。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佐料齊全,工藝獨特精細,湯汁新鮮,味美可口,因它“看著美、吃著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贊。有詩云:“原湯優汁味鮮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據說,當年慈禧太后西去長安,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
晉南醪糟:晉南醪糟聞名遐邇,最早出現在小吃攤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廟會,來此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應運而生。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長的糯米,還因為有獨特的灶具與奇特的釀制方法。烹制醪糟,需先制作一個特別的風匣爐,狀如打鐵爐,爐口直徑26厘米左右。通爐膛前方,焊接一節長約33厘米、前細后粗直徑3.3厘米的鐵皮煙管,另外還需一個大的黃銅瓢。用獨特的原料和灶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純味正,清香悠長。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湯醪糟、蛋花醪糟、桂圓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個品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大眾化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