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州的回族風味小吃,在廣大的西北地區是很有名的,不論面食,肉食,不僅做工非常考究,而且品種繁多,色香味美,令人百吃不厭。這些年,河州的風味小吃雖說也跟著河州人的足跡下深圳、上西藏、逛京城、闖世界。一面面“河州風味”的招牌掛在飯莊餐館的門口,隨風搖擺,像是在炫耀,像是在誘惑。然而,一旦走進去坐下來品嘗,總讓人不能滿意,味道也不如家鄉的可口。究其原因,回答說這里的水不行。怪不得一位曾在臨夏工作過,后來調到北京的老先生曾多次寫信給河州的故舊,要他設法捎些河州的釀皮子去北京,給他解饞;說北京也有河州人去賣釀皮的.而且成了搶手貨,但他總覺得不地道。
的確,河州的回族對茶飯是相當講究的,特別是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闖天下,拉家務是男人們的事,婦女們只須呆在家中,全心全意地侍候好男人就行了。所以,衡量一個女人是否有本事的標準,被約定成俗地認為應該是“上炕當裁縫,下炕當廚子”。也正是因為這種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衡量標準。河州的回族婦女很小就跟著母親學習烹調技術,到了出嫁的年齡。對于茶飯便十分的精通了。盡管如此,在新婚燕爾之際,婆家還要讓新媳婦搟一張“試刀面”,以此作為考核。這種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河州的回族婦女精于茶飯,男人也同樣擅長烹飪。不同之處是婦女們施展本領的天地在廚房,男人們的擂臺在飯館,故河州有“好廚子出在男人中間”的說法。盡管河州街頭大大小小的清真飯館林立,倘若技藝不高,便很難找到一塊兒立足之地,萬般無奈,只好遠走他鄉,另立門戶。這恐怕也是河州風味小吃在異地便味道平平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假若有機會,到河州來品賞河州風味小吃,感覺肯定會好得多。在夜幕降下,華燈初放的時候,來到臨夏市南門廣場,在夜市里,不僅品賞到許多種風味小吃,還會飽覽河州的回族風情。
每逢夏秋之際,臨夏市南門廣場夜市非常繁華熱鬧。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吃過晚飯,都喜歡走出門戶外,到這里來溜達一圈,有的甚至圖個方便,領著全家到夜市上共進晚餐。他們中間,有佩戴不同顏色的蓋頭,顯示著不同年齡的回族婦女;有頭戴號帽的男子,當然也不乏穿著時髦服裝的年輕人。有本地的,有外地的,只要來到廣場,大多都要賞賞這里的小吃。有趣的是,盡管廣場上燈火通明,酷似白晝,但每個小吃攤點上還都擺著一盞擦得錚亮的小油燈,雖然那如豆的燈火忽閃忽閃的起不了任何作用,但是卻給這里增添了不少古樸的韻味。
河州的風味小吃除細若發絲的長面、薄若蟬翼的面片、巧若雀舌的七花面等等之外,“釀皮子”稱得上是河州一絕,是夏令食品中的佼佼者。它是把優等面粉用水洗漬,將面筋和淀粉分離出來,精制成一種凍狀食物,和華北地區人們喜愛吃的涼粉相似。把這種食物切成長條,裝入碗中,再拌上青蒜、椒鹽、芥末、芝麻醬、辣油等佐料,吃起來香味撲鼻,耐人尋味。加上價廉,很受人們的喜愛,吃的人也特別多。
“手抓羊肉”被認為是河州風味食品中的“代表作”,具有很濃的地方色彩。它是選用精心喂養,膘肥肉嫩的“羯羊”,請阿訇按伊斯蘭教規宰后,分成若干件,入鍋煮沸,再加入適量花椒。青鹽、生姜、草果等佐料用溫火燉熟,切成大塊,食用時不用筷子,而用手抓來,或用腰刀一塊塊割下來,蘸上鹽沫,就著大蒜享用。肉質細嫩滑爽,不油不膩,美味可口,好吃極了。“桶子肉”是手抓羊肉里的上乘貨,它較之普通的手抓羊肉在選擇羊肉上更為考究,必須是小齡羊,所以肉質更加鮮嫩。之所以被稱之為“桶子肉”,是因為舊時小販把這種手抓羊肉乘熱裝在桶里,挑上擔子,走巷串戶地叫賣,故被人稱“桶子肉”。
羊的里物。也就是下水烹制的“羊雜碎”,也很好吃,當地有句諺語叫做“腮肉肚梁子,蹄筋油葫蘆”。說的是吃羊雜碎講究腮肉、肚塊,蹄筋,余下的小腸用面漿灌成面腸,大腸用剁成碎末的心、肝、肺灌成肥腸,蒸好后,再加爆炒,配上陳醋、辣油、蒜泥等佐料,吃上一碗,頗提精神。
雞蛋醪糟。雖說其他地方也有,但河州人炮制醪糟卻別具一格。這不,他們煮醪糟,明明放著電炊具,石油液化氣之類的先進灶具不用,偏偏拉起一把小風箱,用木炭做燃料,小風箱前,一位小伙子頭戴著號帽,肩上搭一塊潔白的擦布,把風箱拉得吧噠吧噠作響,很富有音樂節奏,小煙筒里的火舌映在他的臉上,忽明忽暗,給人以詩的聯想。醪糟泡上糖酥饃餅,作為早點,非常受用。
當夜市上的游人越來越少的時候,夜也深了,大多數生意人便陸陸續續收起攤子回家了。但有的小鋪依然燈火通明。那是黃酒鋪,鋪里幾張小桌子仍然座無虛席。食客們一邊聊天,一邊喝著黃酒,臉頰紅潤,到了高興處,還要唱幾段酒曲,借以助興。說起黃酒,自然不能不談談河州的“黃酒肉”。“黃酒肉”可算是河州人的獨創。它將肥嫩的“羯羊”肉切成薄片,肥瘦搭配,放入滾沸的黃酒中,只等血水一千,便連酒帶肉倒入碗中,撒一些蔥絲之類的佐料,喝一口黃酒吃一片肉,提神解乏。“黃酒肉”具有活血補氣,疏經通脈的醫用功效。產婦在月子里服用黃酒肉,體質恢復快,還會增加奶汁,所以頗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