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是湖北省省轄市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鄂東水陸交通樞紐之一。面積1504平方公里。轄鄂城、梁子湖、華容3區。
武昌魚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俗稱“樊口鳊魚”,產于鄂州市梁子湖于長江交匯處的樊口。武昌之名源于三國。據《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載: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孫皓從建業(今南京)遷都武昌(今鄂州),達官貴人怨聲載道,左丞相陸凱上奏章勸阻,引用“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童謠,從此,樊口鳊魚始有武昌魚之名。
武昌魚頭團、背厚、鱗白,兩側呈菱形,口較寬,背鰭短,尾柄高,兩側各有14根助骨,比其他鳊魚兩側各多一根,腹內無黑膜。其肉質肥嫩,味道鮮美,為上等佳肴,故有“樊口鳊魚甲天下”之美稱。武昌魚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高度評價。1956年,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一詞中寫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名句,更使“武昌魚”蜚聲中外。醫學接界人士認為:經常食用團頭魴,可以預防貧血癥、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
珍珠
鄂州名優水產品中,人工養殖淡水珍珠最為引人注目,占中南外貿出口數、質量第一位。鄂州內湖水質有“肥、活、爽”的特點,餌料豐富,水色多變,肥而不濁,固而出產的珍珠顆粒飽滿,光澤晶瑩,珠圓玉潤,是醫學界公認的最佳醫療保健品之一;其珍珠工藝品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地區,具有較高的收藏欣賞價值。
銀魚
銀魚獨產于梁子湖的沼山湖面,是鄂州出口魚類珍品之一。這種魚細若銀絲,晶白如玉,營養價值極為豐富,舊時一直被當作貢品。
太和千張
太和的千張產于鄂州市梁子湖畔的太和鎮武昌山附近。武昌山為幕阜山余脈,山下有謝埠村,村邊有一泉,泉水甘美,村民取此泉水用地產上好黃豆磨漿蒸制成“千張”皮。太和千張制作工藝精良,薄如蟬翼,色白如雪,可涼拌,可清炒,可煮食?扇∪兴,煮梁湖魚佐以太和千張,味道最佳。太和千張歷史悠久,明清時為朝廷貢品。
螃蟹
螃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又稱河蟹。鄂州境內湖泊眾多,港叉密布,水質清新,水草豐富,氣溫適宜,是螃蟹的上好繁殖棲身之地。其螃蟹以個體較大,顏色純正(墨綠色),膏肥黃滿,質量優良而蜚聲中外。90年代鄂州螃蟹搶占香港市場,當地新聞媒體驚呼:“鄂州螃蟹橫行香港!”鄂州梁子湖、三山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螃蟹養殖基地,其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藠頭
藠頭又名薤、蕎頭,屬蔥蒜類百合科蔥屬的宿根,草本蔬菜。從商代起,我國人民就開始種植。鄂州梁子湖畔的涂家垴鎮、公友鎮一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粘而不板,宜于生長優質藠頭。它大而圓,皮薄、色白、脆嫩、無渣,用其加工的鹽漬藠和甜酸藠頭具有顆粒晶瑩,鹵汁澄清,香氣濃郁,甜酸適度,顏色乳白,質地脆嫩等特點,享譽海內外。藠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鹽類,具有建脾開胃、延緩衰老、防癌等功效,不僅適于佐餐,還可作饋贈佳品。
古銅鏡
鄂州為古銅鏡之鄉。三國時期的武昌(今鄂州)與洛陽、會稽、徐州并列為全國四大產銅、制鏡中心。而從漢末、三國到兩晉,諸多別具一格的銅鏡都在武昌首先鑄造。鄂州博物館收藏從戰國至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古銅鏡有五百余面。為研究古銅鏡的冶煉、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圖案設計,由鄂州市文物復原復制研究所運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研究復制的銅鏡,制做精巧、構圖新穎、造型美觀、鏡面光潔。圖案構造別具特色,絢麗多姿,有栩栩如生的龍虎麒麟,翩翩起舞的風凰朱雀,活靈活現的奇神異獸,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等等;其大小造型、曲律半徑、制做工藝等方面十分講究。該工藝品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遠行域外,是游客作為收藏饋贈的上好紀念品。
東坡餅
鄂州西山,是孫權都鄂時登壇即位的地方,有勝景。西山古靈泉寺有嘉餅,曰東坡餅,是蘇東坡貶黃州時常過江求食之物,并因而得名。西山勝景,東坡嘉餅,久聞盛名。
未上西山之前,我曾以平生見過的各種糕餅來揣測東坡餅的形象:北方的火燒?南方的糍粑?家常的夾餅?……及至一見,完全出于意外,竟是如此奇特!那模樣,酷似古代仕女盤的頭上的螺髻,而上面撒一堆白糖,又像螺髻上簪了一朵梔子花。有人用便捷的方法,將餅壓成油散子,一小根一小根的拈了吃,我怕破壞了它的圖案美,寧可像解盤著發辮的螺髻一樣,一層一層的剝了吃。東坡餅果然名不虛傳,吃到嘴里香甜酥脆,十分可口。據介紹,炸制一個東坡餅,得用一兩數錢純麻油呢。
我們一面吃餅,一面聽關于東坡餅的傳說。鄂州古稱武昌,據《方輿勝覽》載:“孫權都鄂,欲以武而昌,故名。”東吳以來,西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登臨勝地。晉代陶侃,唐代元結,都曾在山上結廬讀書。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由于統治集團內部傾軋,諫官李定等摘出蘇軾一些諷諭朝廷的詩句,加以彈劾,蘇軾因而被捕入獄,這便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經過殘酷的折磨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黃州無名山,而大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陀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依山臨壑,蕭然絕俗。于是,蘇軾便如他在《武昌西山詩》中寫的那樣:“春江淥漲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誰載?憶從樊口載春酒,步上西山尋野梅……”
這位名傾于世的詩人來到西山古寺,受到寺僧的熱情歡迎,寺僧以泉水烹茶,香油煎餅招待。東坡食后,稱贊不已,喜曰:“爾后復來,仍以此餅餉吾為幸!”蘇東坡一生游歷名川大川,遍嘗南北名饌佳肴,是一位知味善品的美食家。此餅得他如此贊賞,可見其風味確實不凡。
自宋以后,西山寺僧常以此餅待客。清同治三年,大學士、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官文游覽西山靈泉寺,西山住持宏儒法師以此餅敬奉官文,官文食后大為贊許,問及此餅何名,答曰:“東坡餅。”官文隨即題詩云:“門泊戰船憶公瑾,我來茶話續東坡。”“東坡餅”由此名聲大震,并流傳至今。
西山僧人說,東坡餅之所以獨特,是因為西山寺有菩薩泉。菩薩泉聚山川之靈氣,水色白而味甘,清冽異常,又名靈泉。用靈泉制餅,無需發酵,自然而酥松,落口消融;不加香料,香芳清甜,回味雋永。以泉用之烹茶,是為上品;取而冷飲,則可祛病強身。故蘇東坡寫詩贊曰:“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西山山門前,九曲亭上有東坡先生寫的《西山詩》,文詞優美,意境幽深。廣宴樓壁上,掛有東坡先生畫的墨梅,鐵骨繁花,清麗精神。東坡餅和東坡先生留在西山的珍貴墨寶,相得益彰,一起千古傳播著東坡先生的流風余澤。
文字興獄,無端羅織,以文廢人,乃至焚書坑儒,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延續數千年的陋規、痼疾?v觀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一個著名的濤人、文學家,不橫遭貶遷。對文人的迫害,如此酷烈,如此普遍,真是世所罕見。
然而,真理的呼號并未泯滅,文學繼續繁衍,詩文窮而愈工。蘇軾以文字獲罪遭貶,但并未因此擱筆。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傳世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游記散文《武昌九曲亭記》等,便是他這一時期的佳作。
西山嘉餅,以東坡名,這是人民對詩人一生坎坷遭遇的同情,對詩人高潔風骨的欽敬,以及對詩人文學上杰出成就的景仰分不開的。
可悲的是,那種文學興獄、無端羅織、以文廢人乃至焚書坑儒的封建痼疾,到“四人幫”擅權的時代,竟在社會主義的中國發展到登峰造極,嚴重地摧殘了祖國的文化事業。西山古寺中原保存有唐宋以來歷代珍貴書畫一千數百幅,文化大革命中竟然毀之一炬,鑄成浩劫。吃著東坡餅,不禁想到,今天我們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文化事業,該多么需要繼承發揚歷代文學家那種為民執言的浩氣,以及為發展祖國文化事業不屈不撓,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精神呵!東坡餅余香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