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著名的文化古跡有蘭亭、禹陵、魯迅故里、沈園、柯巖、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
楓橋香榧
諸暨楓橋香榧殼薄、肉滿、松脆、香酥,為我國稀有的干果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香榧樹壽命長達400-500年,故有“壽星樹”之稱。榧樹結果也十分奇特,一代果實需兩年才能成熟,連同采摘的干果,即為“三代果”。浙江的香榧諸暨產量最多,而楓橋的香榧產量占了全縣的大半、質量最好,因稱楓橋是“香榧之鄉”。香榧可以入藥,有化痰、止渴、清肺潤腸.消痔等功能,香榧果衣還可驅蛔蟲,故食用時不必細加去衣。另外,香榧樹的經濟價值亦很高,樹身紋理致密,既耐水濕又不易變形,用來制作家具、造船和工程建筑,質地精良,其樹皮可以提取單寧。生鮮的榧殼含有檸檬醛,提純后可作化學芳香油。榧樹真謂渾身是寶。吃香榧有講究,每顆香榧上有兩只“眼睛”,吃時無需用嘴咬開果殼,只要用拇指和食指按著“眼睛”一捺,硬殼便開裂。不信,你試一試。
會稽越硯
會稽山區平水一帶,有一種絢麗多彩的奇石。其石紋有似“虎紋”,也有隱現青色、綠色花紋的青衣、蕉葉,又有中鑲玉色條紋的玉帶,還有呈現紫紅色花斑的“紫袍”和“美人紅”。用這類石料制成的硯臺稱“會稽越硯”。“越硯”有一段掌故: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書畫篆刻家金農,一天在會稽山游覽拾得一方奇石,心中甚喜,即帶回揚州。后經過精心雕琢,成為一方佳硯。會稽越硯除有得天獨厚的石質條件,更具雕刻風格。選擇好色澤和紋路,以刀法洗煉,線條明快,結構疏朗,雕制出各種姿色的硯臺,圖案自然和諧,很顯古樸新異。
越硯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其特點是,使用稠潤細膩,呵氣成云,磨墨無聲,就水研墨似漆,發墨不損毫穎。因此,被列為理想的“文房四寶”之一。
柯橋豆腐干
越中風味之一的五香茶干,產于紹興縣柯橋鎮,故名柯橋豆腐干。
柯橋豆腐干做工精細,輔料獨特。從黃豆浸泡、磨豆、濾漿、沖漿、點花到攪勻,不象做普通的豆腐干那樣馬虎。其坯干成型后,外緊內松,內有微孔。在后道燒煮過程中,輔料特多,有桂皮、大茴香、小茴香、丁香、黃酒,還加一定比例的冰糖,五香鮮美的鹵汁滲透其校?2個小時的文火焐制,就成為外觀顏色醬紅,內質玉白細嫩,韌而不硬,既香又鮮,回味悠長的柯橋豆腐干。
平水珠茶
馳名中外的紹興平水珠茶,是浙江省獨特的茶葉品種。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香味濃郁,經久耐泡,被譽為“綠色的珍珠”。珠茶炒制的方法十分講究。殺青、揉捻、干燥是制珠茶重要的傳統工藝,僅干燥的工序就有“炒二青”、“炒三青”、“炒對鍋”、“炒大鍋”等一套精制作業法。過去炒制一鍋珠茶約需十余小時,而且勞動強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腳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說法。運用這傳統方法炒制出來的茶葉確非一般,嗜茶者贊嘆為“江南第一名茶”。會稽山區的平水一帶,早在唐代就是鄰近各縣的茶葉集散之地。這里以盛產珠茶而出名,因而,人稱“珠茶之鄉”。
平水珠茶中的日鑄茶,歷來是“貢品”,而大宗的珠茶則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名茶之一。據文史記載,1843年到1894年的50年間是我國外銷珠茶的高峰時期,出口量高達20萬擔,當時英國倫敦市場上珠茶的價格,僅次于風靡歐洲的武夷茶。建國以后,珠茶產量越來越多,而且質量有了更大的提高。1984年,“天壇牌”特級珠茶榮獲國家質量金質獎,1985年4月,在西班牙優質食品評比中,又奪得世界金質獎。
上虞水晶楊梅
據載,上虞縣培植楊梅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唐朝詩人贊曰:“稽山楊梅世無雙,深知風味勝他鄉。”上虞縣橫塘鄉的水晶楊梅則是浙江省的名品之—。水晶楊梅,當地亦稱“白沙楊梅”,色澤晶瑩似玉,果實滾圓體大,其味鮮靈醇甜?墒沁@種楊梅樹培育不易,從育苗、成林,大批結果,需要經過20年的時間。“五月楊梅已滿林,初擬一顆值干金”。一顆水晶楊梅雖談不上千金之貴,但也不可不吃。這楊梅中含有糖、鈣、碘、蛋白質、維生維A、C等人體所需的成分。據古代醫籍載,楊梅還有止渴、生津、助消化、滌腸胃之功能。
紹興腐乳
紹興腐乳,當地人叫“霉豆腐”,又有“素扎肉”的雅稱。其品種有紅、白、青三檔。塊塊正方見角,質地松酥細膩,味道咸鮮適口,是價廉物美的佐餐佳品。紹興腐乳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美譽。在1910年南洋勸業會和1915年巴拿馬賽會上名揚海外。清朝農商部曾授予超級證書獎勵,后在西湖博覽會上又獲得一枚金牌。建國以后,這一傳統風味品被列入國家輕工業部的優質名冊。
紹興腐乳不失傳統的釀造風格,精選色澤滋潤、顆粒飽滿、具有豐富漿汁的黃豆或青豆,經過浸豆、磨碎、煮漿、做成凝膠潔絮的豆腐塊,施以毛霉菌科學的發酵工藝,然后,用紹興酒灌甏封存過夏,制成酒醉松酥的腐乳。紹興腐乳含蛋白質、糖、鈣等成分,營養豐富。由于發酵過程中轉變出現的酶,有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人們常說,“吃紹興腐乳能開胃增食”。紹興腐乳還有解腥卻膩的作用,而作為菜肴的調味烹料也數上乘,若燒一品南乳肉、蒸豆腐、炒墨魚等等,氣香味鮮,別具一格。
紹興腐乳有醉方、紅丁方、紅太方、棋方、青方等種類,至今又開創出火腿、麻油、桂花、玫瑰各俱風味的新品種,在國內外市場上深受顧客的歡迎。
紹興茴香豆
茴香豆是紹興幾乎所有酒店四季常備的一種下酒物。用干蠶豆(當地人叫羅漢豆)泡浸后瀝干,與茴香、桂皮、食鹽和食用山萘入鍋,放上適量的水,用文火慢煮,使調味品汁從表皮至豆肉吸收,待水分基本煮干后,離揭鍋冷卻,即成茴香豆。這種茴香豆呈青黃色。表皮起皺,豆肉韌軟耐嚼,清香味甘。
由于魯迅先生在《孔乙已》中寫到過茴香豆,因而隨小說的傳播而蜚聲國內外,F在,這種傳統食品已成了旅游者的“紀念品”,許多外賓在參觀了魯迅紀念館以后,無不慕名趕到附近的咸亨酒店,要一碗酒,買一碟茴香豆,體驗—下當年孔乙已的生活。臨走時還不忘捎帶幾袋饋贈親友,共享漫游魯迅故鄉之樂。
紹興蘭花
紹興稱得上是蘭花的故鄉。據史籍記載,越王勾踐曾種蘭于蘭渚山,足見紹興植蘭的悠久歷史。蘭渚山在紹興城西南30余里的漓渚鎮.據悉這里和附近的棠棣鄉,有許多家庭,世代以養蘭、植蘭、賣蘭為業,為蘭花世家的集居之地。每當早春時節,漓渚花圃和棠棣花圃蘭花競開,芳香醉人。花工們培育出許多名貴品種,有荷瓣、梅瓣、水仙瓣、蝴蝶瓣、素心瓣,其中“綠云”、“宋梅”、“圓蝶梅”尤為蘭花之絕品,可謂奇、古、怪、香。
紹興的蘭花,受到國內園藝家贊嘆,暢銷全國各地,同時還大批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國家。蘭花,現為紹興市市花。
紹興黃酒
紹興黃酒的種類有“元紅”“加飯”“善釀”和“香雪”四種。其中元紅的釀造工藝最簡單,最初人們把盛酒的壇子涂成大紅色以取吉祥的寓意,后來就把這種壇子裝的酒叫“元紅”。“加飯”酒顧名思義就是加大糯米和水的比例。最先釀制“善釀”酒的是浙北西塘人,他們用黃酒代替湖水來釀造新的酒,制成后發現口感更加淳厚,這便是“善釀”的由來。而如果用白色的酒藥代替麥曲來釀造黃酒,制成后余下的酒糟色白如雪,芳香撲鼻,這種酒就叫“香雪”,聞其名便已唇齒生津。
紹興酒有悠久的歷史,從春秋時的《呂氏春秋》記載起,歷史文獻中紹興酒的芳名屢有出現。尤其是清代飲食名著《調鼎集》對紹興酒的歷史演變,品種和優良品質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在當時紹興酒已風靡全國,在酒類中獨樹一幟。紹興酒之所以聞名于海內外,主要在于其優良的品質。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贊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墩{鼎集》中把紹興酒與其他地方酒相比認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飲之令人發渴,而紹酒獨無;天下酒甜者居多,飲之令人體中滿悶,而紹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為上品,非私評也”。并對紹興酒的品質作了“味甘、色清、氣香、力醇之上品唯陳紹興酒為第一”的概括。這說明紹興酒的色香味格四個方面已在酒類中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