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的吳家湯圓,早在五十多年前一開始就力排“眾藝”,它不用“沈水”煮,也不用清水煮,而卻用“油炸”可稱獨樹一幟的“湯圓”!
▽吳家湯圓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我國歷來有一個傳統時俗,每到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要大辦燈會,吃“元宵”一湯圓。民間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或稱為“過大年”。它提示人們“春節”已經結束,走向“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歷程了。
湯圓”這名稱,是現今各地的通稱,古時候稱它為“水團”。貴州有些農村叫它為“湯粑”。宋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中簡明記述它的制法:“秫粉包糖,香湯浴之”。又贊它:“團團粉,
點點蔗霜,浴以沈水,清甘且香”所謂“秫粉”,就是用粘高粱的粉做的湯團,這種用料在古代也是少見的;而今做的湯圓,都是糯米磨成吊漿去水成團包餡而成。所說煮水團用的是“沈水”,也就是沈香末煮出的水,故日“香湯浴之”。
用香湯煮湯圓,這種方法似乎已失傳了。
▽吳家湯圓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吳家湯圓在整個制作過程中的技法并非一般,它的原料不用米粉,而要求用糯米磨成吊漿團,以求質細;揉胚需酌加熟芡,以增韌性捏搓不破;炸制時對火候掌握要求也嚴,火不足則夾生,火候過老,呈色發烏,且易于跑餡。
入油鍋剛結皮時,撈出拍破外層后續炸,否則,發生爆裂,漲油四濺,出現傷人事故。由于它包餡分為白糖、洗沙、火腿、五仁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