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牛肉是一種普通的熟肉食品,在盛產牛羊的內蒙地區,幾乎到處可見,乃至全國各地也司空見慣,並無特殊之處。但是“萬盛永”的醬牛肉卻別具一格。它選料精細,用料嚴謹,操作認真,貨真價實。
▽萬盛永醬牛肉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萬盛永”醬牛肉鋪,開業于清朝晚期,鴉片戰爭之后。那時,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族屠戶劉萬祿,帶著自己的兒子劉寬,以屠宰賣肉為生,來到歸化城(現呼和浩特市)。
現宰現銷,推車叫賣,糊口度日,父子二人苦心經營,生意興隆,買賣漸盛,資金日積。于是就租用了舊城大北街路西,九龍灣巷口的兩間鋪面,開設了“萬盛永”,專賣自家生產的醬牛肉。
開張不久即譽滿全城,遠近聞名。一九一零年左右,劉寬又將店鋪的生產、經營傳給其子劉國梁,成為“萬勝永”的二代傳人,一家三代,祖孫相傳,技藝更加提高,經營的醬牛肉,更頗負勝名在全城已獨占鰲頭。
一九三零年左右,又傳給第三代傳人劉玉、劉富兄弟,劉家兄弟不負祖望,對煮肉技術不斷革新,又引進了北京崇文門喜鵲胡同“協盛仁”中藥店的煮肉藥料,使醬牛肉的味道更加鮮美,質量更加提高。
▽萬盛永醬牛肉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萬盛永”的醬牛肉,色味俱佳醬里透紅,油光凈亮,醇香撲鼻,肉質酥爛,味道鮮美。其煮肉的香味,可傳至百尺以外,真是“未入其店,先透其味”。“萬盛永”醬牛肉的煮肉調味佐料,與眾不同,它選用肉桂、紫叩、砂仁、玉桂、草果、丁香、蓽拔、良姜、白芷等多種中草藥做主料,配以大料、花椒、桂皮、黑醬、蘆鹽等做輔料。
在用肉上,嚴格按照牛肉部位的老嫩不同采取分檔下鍋。將老肉先下鍋,嫩肉后下鍋,擺放有序,倒入煮肉湯淹沒肉面。加入黑醬、蘆鹽后,用急旺火燒至滾開,將藥料面撒入鍋中,並將用布包好的大料、花椒、桂皮投入鍋內,蓋好木鍋蓋。
燒至湯鍋大開約一小時左右,開始壓火,改用小火。鍋內煮湯的浮面上,即有一層油罩面,起到保溫阻氣作用。當煮到六成熟時再改用慢火煮熟。從肉下鍋到煮熟出鍋約四小時左右即可。
撈肉時再將煮湯滾沸一次再撈,以免色肉面帶油,影響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