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飲食文化知多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幸福而又短暫的春節里,我們除了享受闔家團圓的歡樂,更飽嘗了舌尖上的家鄉美味。
才下舌尖,卻上心間,對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鄉的滋味,故土的情懷,總是縈繞心間,揮之不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這樣說:“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這些家鄉美食深深扎根傳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不可磨滅。也許,這些食物本身未必是玉盤珍饈,但和親人推杯換盞,把酒言歡的親情卻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這才是這些傳統食物最重要的意義。
“好吃不過餃子”
餃子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廣受人們的喜愛。中國有句老話叫“好吃不過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餃子外形如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人們還會將硬幣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餃子里,誰吃到餃子就預示新的一年將交好運。
元宵VS湯圓傻傻分不清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圓子”改稱“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那么湯圓和元宵究竟有何區別呢?以江浙為中心的南方地區,用包制方法制作湯圓,即用糯米燙軟后,手揉濕粉包餡而成,通常餡都較大,皮則略薄;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用搖制方法制作元宵,即用干粉滾制而成,餡較小,粉較多。
春節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新春期間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詩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據說,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后來才逐漸成為春節傳統美食。春節吃年糕多出現于南方,多以紅、黃、白三色出現,寄寓了五谷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如今,年糕已經發展成色彩豐富、形狀各異的新年美食。例如,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等。
春節吃春餅新年萬事平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立春時吃的傳統美食,流行于中國各地。春卷包含著新年的美好祝福,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在南方的某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名曰“春盤”。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來吃,卷的配菜不盡相同,在北京叫春餅,在北京卷的是北京烤鴨,在廣東卷的可能就是蜜汁燒鵝。
其它春節飲食習俗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團團圓圓、吉祥平安。
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稱扁肉燕,所謂“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二十八,打粑粑。”臘月二十,湖南湘西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糍粑的習慣。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他們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
來源:名希特產網 時間:2025-05-06
關注:
飲食禮儀特產推薦
飲食禮儀特產排行
- 凍羊糕
-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
- 關注:219
- 奶香花生牛軋糖
- 材料:棉花糖300克,奶粉200克,烤香的花生300克,黃油90克(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盤,預熱烤箱175度,中上層上下火,烤15分鐘,放涼
- 關注:177
- 牛軋糖
- 做過糖之后發現,含糖量那叫一個高;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鍋鏟比較難洗,而是千萬別在夏天做牛軋糖。
- 關注:165
- 爽滑解暑仙草凍
- 我所說的仙草凍,其實我們這兒從來就是把它叫做涼粉。我是后來才知道,在我們大中國,大名鼎鼎的涼粉原來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兩樣食物。
- 關注:164
- 街頭小吃涼皮
- 小麥面粉,清水,黃瓜,香菜,蒜,花椒
- 關注: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