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市,素有“煤都”之稱,是遼寧省重要的工業基地,沈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撫順境內平均海拔80米,地處中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市區位于渾河沖積平原上,三面環山,是一座美麗的帶狀城市。撫順是沈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具成長競爭力城市,全國三十一個特大城市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2017年12月15日,榮膺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第一季十佳魅力城市。
包兒飯
包兒飯,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團子”。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這一作法在明朝劉若愚《酌中志》中就有記載:“又以各樣精肥肉,姜、蒜銼如豆大,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之,名曰‘包兒飯’[1]。”后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并被滿族吸收改造,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并一直流傳到今天。
滿族羊湯
滿族羊湯,而滿族羊湯在東北最正宗的吃法當屬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這源于羊湯做法的地道,味道鮮美,膻味純正,如果羊湯沒有膻味,那就不是純正的羊湯。喝羊湯的起源應該是古三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正宗根源應在山西曲沃古晉都,清朝后期逐漸傳入東北,經過300多年的演變,逐漸變成今天的吃法。
麻辣拌
麻辣拌,是遼寧省撫順的特色美食,主要油土豆、海帶結、豆皮、丸子、魚丸、甘藍、寬粉、茼蒿、白菜、悶子、豆泡、蟹棒、蘑菇、素丸子(又稱紅丸子)等原料組成,和麻辣燙原料相似,不過是在煮過后瀝干水分,加鹽,陳醋,糖,花生碎,辣椒,孜然,麻油等拌勻后食用,是撫順人在引入麻辣燙的基礎上發明的,非常受歡迎,有甜酸口味、麻辣口味、咸辣口味等等,而且口味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進行調配,還有九葉粉之類的,現在遼寧周邊也有相應的麻辣拌出現。最早出現在各個中小學校門口,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蘇耗子
蘇耗子,又稱“粘耗子”,“蘇葉餑餑”,也有叫“蘇葉干糧”的,是滿族的風味面食。其作法:將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將小豆煮熟搗成泥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面搟成的圓餅中,外用蘇子葉裹之,上籠屜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并帶有蘇子葉的清香,滿族人民不僅平時喜食之,而且時逢祭祀還常用來供神。
波浪葉餅
波浪葉餅,是撫順地區滿族居民倍受喜愛的傳統時令食品。每逢四、五月份,山青水綠,采摘鮮嫩的水芹菜,用開水炸后切碎,拌以豆葉、粉頭為餡,再用高粱米水面做皮,外包嫩柞樹(大葉柞)蒸食,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波浪葉餅”既可嗅得柞葉的芳香,又品嘗到水芹的清香,更使人們增加了食欲感。
滿族八碟八碗
八碟八碗,為原滿族飲食習慣,“八大碗”即八樣菜,四涼四熱,四涼里兩葷兩素,四熱里也是兩葷兩素。“八大碗”菜名: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御府椿魚、阿瑪尊肉。其中“阿瑪尊肉”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此菜最為代表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
豆面卷子
豆面卷子,是滿族的傳統面食,亦稱豆面餑餑。將黃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合勻,搟成薄片,入鍋蒸熟,再將黃豆炒熟磨成面,均勻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1-2寸長的卷子,其色金黃,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來源于餑餑蘸豆面的吃法。
撫順小香腸
撫順小香腸是遼寧省撫順市特產,品質鮮美,食用方便,深受消費者喜愛。可貯存1年多,其質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