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自貢,出產一種精美的竹扇,人們稱為“龔扇子”。這種扇子是用富有自然色調的竹絲,精心編制而成扇面光華透明或呈淡青色,或呈米黃色,編出名家的書畫,既有清雅爽朗的氣氛,又有濃厚的筆意情趣。
乍看之下,以為是絹制或水印復制,仔細一看,才發現是竹扇,真巧奪天工!
▽龔扇子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龔扇技術是世代家傳。第一代創始人龔爵五,原是威遠縣農民,流落到自貢替鹽廠挑煤。他心靈手巧閑時編制扇子,由于工藝精致,銷售很好,遂漸漸成為專業。第二代龔玉璋,繼承了父輩的技藝經驗,精益求精,由只能在扇面上編簡單的萬字、壽字、福祿壽喜、菊花等紋樣,提高到與書畫結合,表現山水人、花鳥蟲魚,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并且由單一的扇子,增加了掛屏、畫簾等產品。現在,龔扇技藝已由龔玉璋的兒子玉文、長榮傳授到年輕的第四代。“青出于藍勝于藍”,古老的龔扇在百花爭妍的藝術園地中正鮮艷開放。
▽龔扇子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龔扇子”是將幼嫩慈竹反復刮二、三十次,使之細如發絲,薄似蟬翼,明亮透光;編織時,在半徑約十二厘米的扇框上,密排著七百多根竹絲作經線,再用同樣的竹絲作緯線,按著畫稿,縱橫穿插而成。
為了體現原作的筆意濃淡,突出花紋效果,一根緯絲要巧妙地穿插七百多次甚至上千次;編織到精致復雜的地方,還需要臨時劃破一段竹絲。編成后,扇面清晰地呈現出八大山人山水、齊白石的花鳥、敦煌壁畫的飛天和四川民間故事題材,如薛濤制箋、文君聽琴,以及行草書詩詞等。
人們把它比作瑰麗多姿的蜀錦,稱為“竹錦”;然后,再輔之以其它裝飾,如人面竹柄、象牙柄、虎頭節、絲帶,遂成為佳扇佳柄,錦上添花。制作一把龔扇,從選料到編成,大約要化四十天左右的細磨工夫。
它作為高級藝術品,曾多次出國展覽或作為國家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