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帕”一詞為傣族語,意為掛包。群眾通稱民族包。、彝、哈尼、景頗、佤、傈僳、崩龍等民族都生產和使用筒由于傣族的筒帕生產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織工精帕細,圖案豐富,美觀大方,廣為人知,“筒帕”就成為各少數民族掛包的代表。
▽傣族的筒帕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筒帕既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又是精致的工藝美術品。對于傣族青年男女,更是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傣族婦女從小學習編織傣錦和筒帕,人人都有一手出色的編織技藝。
心靈手巧的傣族姑娘,總是傾注情意地編織出最漂亮的筒帕,送給自己心上的人。小伙子收到姑娘的筒帕,就是獲得愛情的訊息,需要把自己親手編織的竹器回贈對方。從此兩情相悅,互通款曲,直到結成美滿姻緣。
有時,為了表達民族團結的情誼,筒帕也會送給來到傣族村寨工作的各族干部和守衛邊疆的解放軍戰士。筒帕凝聚了傣族人民的心意,使人倍加珍視。
▽傣族的筒帕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筒帕是傣族織錦的一種,從最初的麻、棉紡織發展到現在的絲、毛和棉混紡。它的制作精致,式樣美觀,裝飾圖案形象生動、概括簡練,用色鮮艷明快、對比強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是特色顯著的民族工藝美術品。
在筒帕上編織著傳統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幾何圖形和鳥獸花卉,極其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那飛舞的彩蝶、開屏的孔雀、綻開的山茶、奔跑的小鹿、沉靜的大象,都“躍”上筒帕,充滿生命的活力,展示出傣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傣族藝人還創作出許多新的圖案,反映民族團結、邊疆建設的新的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