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飲酒進食方面的禮儀主要表現在宴會上。
中國文化講究,在舉行宴會時,座位要分尊卑主次,敬酒也要依照賓客的地位區別先后。
據《儀禮》記載,中國周代在舉行鄉飲酒禮時,主賓座位設于西北,介賓(即是僅次于主賓的輔賓)座位設于西南。這是因為(《儀禮集釋》卷4)記載,古人認為:“天地之尊嚴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這樣安排表示對賓客的尊重。主人則坐在東南面作陪。主人進酒時,也是先敬主賓,接著敬介賓,然后,再敬群賓。
中國后來的朝代,設宴也要分上座、陪座、下座,或分主座、客座,互相以禮讓坐。
中國古代主仆之間則不可同桌進食,即使主仆之間關系非常親密也不敢僭越。例如,《紅樓夢》第十六回寫:賈璉、鳳姐在房中吃酒,賈璉乳母趙嬤嬤進來,讓上炕吃酒,“趙嬤嬤執意不肯”。平兒就在炕沿設了一幾,趙嬤嬤在腳踏上坐了,賈璉揀肴饌給她,讓她放在幾上自己單獨吃用。
中國古人在飲食方面也有講究清潔的禮儀。每逢舉行飲酒禮時,主人向賓客敬酒前要進行“盥洗”,即是洗手、洗爵等酒器。
中國古代的飲食習俗還與節令有關。
中國古人,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四時八節”的觀念。
所謂四時,即是:春、夏、秋、冬;
所謂八節,即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中國古人飲食講究節令,這是符合人體的生理需求。例如,人在夏季飲食,喜歡清爽;人在冬季飲食,喜歡醇香。
中國古人在什么節令吃什么食品,并形成一定的風俗,還與中國歷代朝庭的“賜食”制度有關。
中國古代統治者認為,任何統一步調都有利于維護其統治秩序,飲食習俗當然也不例外。
中國古代統治者于是就通過用“賜食”制度的形式,促進了節令飲食習俗的流行。
中國古代統治者把節令食品納入禮制,因此,這些應節食品便也帶上了禮儀的色彩。
人們根據食品的形狀和名稱的諧音,把吃某種食品與美好的生活祝愿聯系起來,成為一種風俗。例如,每年除夕,人們總要設法買條魚,圖個“年年有余”的意意;人們過年則要吃年糕,表達“年年高升”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