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江水粼粼,風景秀麗,水產豐富。其中“三花”之名早已有口皆碑。
▽松花江三花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三花”即鰲花、鳊花、吉花三種名貴魚的總稱。鰲花和吉花身上確有花紋;鳊花則無,全身銀白色,十分可愛。鰲花學名鱖魚,民間也稱桂花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少刺。
我國除青藏高原外,都有出產,其中以松花江產為最佳。與黃河的鯉魚,松江(上海市松江縣境內)的四鰓鱸魚,興凱湖的大白魚齊名,同被譽為我國“四大淡水名魚”。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的名詩《魚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指的就是鰲花魚。愛輝縣志也有記載:“有拗花魚,
似鳊,腹尤闊,肉厚而刺少,脊有三鰭,甚勁,通體淡綠色,腴美過于鳊花。”鰲花魚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常利用體色作掩護隱藏在水草中偷襲它種魚蝦類。有時獵獲住較大的魚,一半還在口外叼著,一半已在胃中消化。
冬季,潛入江河深處微流的地方越冬;天氣轉暖,游到沿岸緩流水草叢生處棲息,成長較快,大者達10余斤。長到三冬齡即成熟產卵,產卵期為六、七月間。此時雄魚有追溯雌魚的習性。
過去漁民常利用鰲花的這種特性,將活雌魚用繩索拴于江中作釣餌,引來雄魚加以捕撈,用兩尾雌魚往往能捕撈數十尾雄魚。鳊花學名長春鳊。從黑龍江到海南島,我國的許多江河湖泊、大型水庫中都有,自古以來久負盛名。
相傳宋朝有個叫張敬兒的人,制造一種“陸艫船”運載了1600條鳊花進貢給皇帝,可見其名貴。愛輝縣志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有鳊,俗稱鳊花魚,扁身闊腰,白色如銀,大者二、三觔,肉薄多刺,味腴美。”
這魚的特點是肉質肥嫩,脂肪含量極其豐富,約占體重的7%8%。唯其脂肪多,無論怎樣烹調,味道都異常鮮美。除了煎、燜、紅燒,赫哲族漁民更喜歡架起火來烤著吃。
鳊花是一種草食性魚類,喜棲息于水的中下層,生長較慢,產量不多。在我省2年可長到約13公分長,到四年才成熟產卵。每條魚可產卵三、五萬粒到十來萬粒。夏季在流水中產卵,在流水中漂流孵化。
吉花學名花,又名吉花勾,體長,腹部灰白色,在我省的一般江河和大型湖泊中都有。吉花生長較慢,當年可長到4公分,4年后約20公分,成熟而產卵,卵膜上長粘性長纖毛,粘于水草上孵化。
吉花也是一種經濟魚類,味雖鮮,但在“三花”中卻不能與鰲花、鳊花相媲美。婦女產后奶水不足時,用這種魚燒湯或清蒸食用,有催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