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我國傳統的裝飾藝術,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形彩勝和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千百年來,我國民間剪紙藝人借助一把剪刀或特制刻刀,以紙為加工對象,創作出無數有生命力的作品。
武漢剪紙,俗稱雕花,傳統作品有鞋花、帽花、枕頭花、兜兜花、門窗花等。一般采用紅、白單色紙雕刻,色彩鮮艷,裝飾性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蔣在譜剪紙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湖北和武漢地區剪紙藝術造詣甚高者,應首推老藝人蔣在譜。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繼承我國剪紙的傳統手法,吸取南北兩派剪紙藝術之長,將北派粗獷雄渾與南派細膩精巧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粗中有細、層次清晰、豐滿勻稱、花中有花的藝術特色。
他把陰刻陽刻結合起來,虛實得當,疏密有致,刀法流利,不露鋒。他創作的民間傳統題材“獅舞”、“九龍戲珠”,傳神逼真,明芒快生動。解放以后,老藝人以飽滿的熱情,運用傳統形式,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景象,先后創作了“年年有余”、“喜慶豐收”、“碩果累累”、“春回大地”、“武漢長江大橋”、“鋼花怒放”等剪紙作品,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大型套色剪紙“百花齊放”是他的得意之作,運用傳統的象征和寓意手法,表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文藝園地百花盛開、滿園春色的繁榮景象他創作的“蝴蝶團花”,精微細膩,獨具匠心,不僅表現了蝴蝶起舞,花朵爭艷,還突出了蝴蝶觸須前伸尋覓花蕊的瞬間動作細節,將蝴蝶與花兒“剪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