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瓊花是我國獨有的奇花異卉之一。宋代就有“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東風萬木競紛華,天下無雙獨此花。”“百葩天下多,瓊花天上稀”等詩句贊美她。可見,揚州瓊花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名花。
▽揚州瓊花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相傳有一仙女來向人間稱說花木之美,世人不信,仙女則取美玉一塊,掘土種之。須臾之間,長出一株凡間從未見過的仙樹,高達丈余一時清風徐來,花繁葉茂。花開潔白如玉香飄十里。
世人皆稱此花珍奇,后特為她造寺觀,以敬仙女之功德。因種玉得花,故稱瓊花。關于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的傳說,更是膾炙人口。隋煬帝當政后,荒淫無道,窮奢極欲,整日沉湎于酒色。
他聽說揚州瓊花很美,便興師動眾,開運河,筑行宮,建迷樓,南下揚州看瓊花。當時,民不聊生,餓殍載道,人民對煬帝的暴虐深惡痛絕,怨聲鼎沸,就連瓊花也通了人情。
在隋煬帝剛抵揚州的夜里,天上忽然降下一陣冰雹,風韻萬千的瓊花便枯萎如薪,拒見無道之君。
▽揚州瓊花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現在的揚州瓊花,實際上就是聚八仙。把聚八仙當作瓊花,迄今也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聚八仙屬忍冬科、莢蓮屬,落葉或半常綠灌木,葉呈卵形或卵狀橢圓形,葉面深綠,葉背綠白,葉片對生并有星狀毛,暮春初夏開花。
樹大(可高達四米左右)而花繁,花朵特大(其直徑約為十三至二十厘米),中間簇生著無數珠狀含苞待放的小花蕾,四周圍著八朵五瓣大花。花色潔白如玉,奇香襲人,可謂色香雋永,儀態萬方,令人驚羨和嘆服。
現存于揚州博物館內的清朝宮廷珍藏的“瓊花真本”石刻,其花形極似聚八仙,兩者之差別正如宋淳熙年間揚州太守鄭興裔在《瓊花辨》中所說:“惟瓊花之葉柔而瑩澤,花瓣厚,色淡黃,花蕊與花平,不結子而香。”
揚州瓊花——聚八仙是在揚州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栽培形成的。宋朝慶歷年間和淳熙年間,曾兩次被移出揚州,但皆因瀕于枯槁而復還故土。宋人周密在《齊東野語》中記述說:“揚州后土祠(即今揚州瓊花觀)瓊花,天下無二本,絕類聚八仙,色微黃而有香。
仁宗慶歷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復載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亦嘗移植南內,逾年憔悴無花,仍送還之;其后宧者陳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今后土之花已薪,而人間所有者,特尚時接本,仿佛似之耳。”
現今,在揚州瘦西湖內、平山堂前以及古園林“小苑”中,都存活有揚州瓊花—-聚八仙數株:其它揚州古園林和江蘇農學院等處也有不少小株栽培。經過園藝工作者多年來的精心培育,這一珍奇名貴的花卉發生了一些新的變異。
如花序直徑明顯增大,一般為十九厘米,比原花序直徑大五厘米左右:四周的五瓣大花有四至五厘米,比原花大二厘米左右:香味也比過去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