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豬是華北型豬在山東境內有代表性的保種最純和品種特征最完整的一個豬種。具有適應性強、繁殖力高、肉質優良、配合力好等特性。萊蕪豬的背毛為黑色,鬃毛比較突出,肚腹比較大,外表與野豬相似。萊蕪豬是山東省著名的地方豬種,并于2007年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萊蕪豬
萊蕪豬形成歷史悠久。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豬骨,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鑒定,是人工飼養的家豬頭骨,與現今的萊蕪豬頭骨比較,幾乎看不出明顯差異,可見萊蕪豬的養育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距今約5000~6500年歷史。
這一古老的豬種經過勤勞、智慧的萊蕪人民代代選種,加上千百年來漫長的自然環境選擇,通過多元雜交培育出了萊蕪豬新品種。新品種萊蕪豬的背毛仍然為黑色,但是體形外貌已經有了一定的改觀,它繼承了萊蕪豬原有的繁殖性能和哺乳優勢,同時生長速度也有了很大提高,一般1天增重0.75公斤,形成了以產仔率高、肉質好、耐粗飼等優良特點而著稱于世的豬種。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萊蕪市畜牧專家就為萊蕪豬與國外“聯姻”出謀劃策。魯萊黑豬是以萊蕪黑豬為基礎,和國外優質豬配種,培育出的優質“混血兒”,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窩均產崽數可達15頭,瘦肉率47.2%,居國際先進水平。魯萊黑豬不僅保持了萊蕪豬繁殖力及肉品品質的優勢,而且經濟指標比原種萊蕪豬有了很大提高,日增重520克,瘦肉率50%以上。
萊蕪豬飼養目的在過去以肥田為主,據《續修萊蕪縣志》中記載:“境內農家盛行養豬,......惟養目的不在肉用,而在積糞以為肥料。”現在不同了,不是為了積肥,而是為了掙錢。由于萊蕪豬肉做出了許多名吃、名菜,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對萊蕪優質豬肉的認可,同時也引起了國內外一些著名肉食加工企業的興趣。從2002年起,得利斯集團與萊蕪市合作,利用培育的歐得萊豬配套生產優質肉豬,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建設100萬頭生豬生產及控制體系。截止2006年4月,100萬頭優質肉豬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
種豬成因
優良地方種豬的成因:歷史上萊蕪豬中心產區交通閉塞的環境條件、豐富的飼料資源優勢,再加上群眾素有養豬習慣和豐富的選種經驗,從而加速了這一品種的形成過程。萊蕪豬是歷史上經長期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又經過多年選育形成的一個優良地方豬種。
主要產區
萊蕪豬中心產區為萊蕪市,分布于泰安市及毗鄰各縣。萊蕪市萊蕪豬原種場,生產的良種豬遠銷江蘇、廣東、福建、吉林、遼寧等省及山東省內很多市地。
體型特征
萊蕪豬體型中等,體質結實,被毛全黑,毛密鬃長,有絨毛,耳根軟,耳大下垂齊嘴角,嘴筒長直,額部較窄有6~8條倒“八”字縱紋。單脊背,背腰較平直,腹大下垂,后軀欠豐滿,斜尻,鋪蹄臥系,尾粗長,有效07~8對,排列整齊,乳房發育良好。
劃定的地域保護范圍:
萊蕪市楊莊鎮、苗山鎮、口鎮、雪野鎮、大王莊鎮、牛泉鎮、方下鎮、羊里鎮、寨里鎮、口鎮、和莊鄉、顏莊鎮、黃莊鎮、里辛鎮、辛莊鎮、鳳城街道辦事處、張家洼街道辦事處、高莊街道辦事處、鵬泉街道辦事處、艾山街道辦事處等2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9′00″~117°58′00″,北緯36°02′00″~36°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