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有許多珊瑚礁,是貝殼生長的天然溫床。臺灣貝殼品種繁多,形狀千變萬化,花紋眩麗,光彩奪目,無奇不有,有的大如畚箕,如南部海域的五爪螺直徑有一米多,有的小得如筆尖,有的還是世界上稀有珍品,如翁戎螺中的龍宮貝,目前因為這種螺生長在深達一百至五百米深的海域里,不易捉獲,而且稀少,身價仍很高,每個達二、三萬元新臺幣。還有一種生長在珊瑚礁縫隙中的芋螺,如剝皮的圓錐形芋頭,顏色有雪白,灰色、咖啡色三種,為臺灣貝殼收藏家藍子樵收藏,命名為菲僑芋螺、大中華芋螺和藍氏芋螺,連他所收藏的牙雕獅螺、臺灣渦螺,在也界貝殼年鑒上均有記載。新竹、臺南、高雄、澎湖附近沙質海底還有一種維納斯骨螺,長兩排整齊的長刺,很象梳子,相傳希臘女神維納斯就是用它來梳理秀發。臺灣北部及臺南外海一帶的海扇蛤,象一把扇子,花紋細致,富于變化,殼高10厘米,有褐、桔黃、紫、白、桃紅及檸檬黃等六種顏色,以檸檬黃最討人喜歡。
貝殼是研究地殼變動、海洋生物的重要材料,又可以用它作貝殼畫,給人一種藝術享受。
綠島盛產貝殼,到海邊俯拾皆是,有一位藝術家利用各色各樣數以千計的貝殼制作貝殼畫,為臺灣手工藝開一奇葩。他先將綾緞貼在甘蔗板上,再將選用的圖案繪到鍛上,然后從許許多多的貝殼中,度其形狀,采其顏色,粘“萬能膠”貼到圖案上。比如一幀《松鶴圖》,貝殼的松樹、白鶴立體天然彩色躍然在圖版上,形可傳神。有一年一艘萬噸級的希臘商船因臺風在綠島停泊,外賓發現了精美的貝殼畫,買了二萬多幀,打開了臺灣貝殼畫的銷路,近年來,貝殼類已推銷到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地。
經不斷的研究和改進,貝殼畫愈見工巧,式樣也不斷增加,F在習見的貝殼畫,有山水,松鶴、松鹿,松竹梅、花鳥、人柏、老虎、馬牛、雞羊、龍鳳等等。貝殼畫所用的六十余種顏色很美的貝殼刀畫,有乳白、粉紅、鵝黃、紫黑、翠綠以及其他雜色,有些小巧如白米芝麻,有些圓圓的象粟米花子。這些貝殼的提取,是將一些海沙放在特制的水箱里,幾經篩選才能發現,用夾子撿出來,分門別類用火柴盒子裝著備用。這種雪白小米貝殼專門用來編綴人像的臉譜、手指,一火柴盒售四、五十元新臺幣。綠島的海灣里還有一種海膽,肉可吃,但膽骨骼值錢,居民抓來燙開水除腐肉,取其海膽殼、海膽針、海膽鉤、海膽骨作貝殼畫,海膽針做《松鶴圖》的松樹葉和鶴的腳,海膽鉤做虎賁鷹揚的老虎鼻孔;若是一楨山水畫,如竹葉,橋梁橋墩、小舟等缺海膽骼做不起來。海膽殼輪廓象番茄,中空,灰白色,石灰水泡幾天變白,外表天然浮雕花紋美觀,可做煙灰缸外銷。
澎湖、高雄、臺東等地所產的貝螺殼,還用于制紐扣,制貝雕臺燈、帆船模型、掛飾、別針、印材、頸篩等,種類雜多。